俄国在经历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后,进入了苏维埃政权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联的军事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
建立新型军队——红军与红海军: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着手建立了新型的武装力量——“工农红军”(简称“红军”)以及后来的“工农红海军”。这些军队不再是旧沙皇时期的职业化军队,而是由工人、农民等社会各阶层组成的广泛民众武装。
-
实施军事改革:在托洛茨基等人的领导下,红军进行了多次改革,包括实行征兵制、推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组建专业的军官团、改进武器装备等。通过这些措施,红军逐渐成为了一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部队。
-
发展游击战战术:由于国内战争的特殊环境,红军还大力发展了游击战的战术思想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游击队作战模式。这种战术不仅有助于抵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而且为后来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加强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政治委员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他们负责监督士兵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和对苏维埃政权的忠诚。这一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
国际合作与援助:苏联在建立之初就积极寻求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进步国家的联系与合作,如与德国共产党的合作以及在西班牙内战中支持共和派。此外,苏联还向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组织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援,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
重视军工生产:苏联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发展本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这使得苏联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为其后续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在军队内部,强调个人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提倡官兵平等、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于提高士气和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
探索新的战争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军方开始积极探索未来战争的新形态和新战术,如机械化战争理论、大纵深防御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二战期间苏联的军事行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军事建设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意识形态色彩,它不仅是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进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工具。虽然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的军事建设成就对于当时的国际格局和后来的冷战对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